啟石說玉 | 高古玉治玉工藝系列之春秋砣痕
2022/4/6 2:18:56
治玉砣痕
春秋時期
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:玉,石之美者。中國從遠古時期就把玉器作為權力的象征和禮儀的標志。黃帝曾以玉分賜部落首領,作為享有權力的標志。商周期間,玉為祭祀天地拜四方之禮器。周代重玉之風極盛,祭祀時兼用玉器,宴享只用銅器。春秋戰國崇尚君子比德于玉。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的說教。《詩·衞風·淇奧》中也提到“骨曰切,象曰磋,玉曰琢,石曰磨;切磋琢磨,乃成寶器。人之學問知能成就,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。”古人最早用石、骨等工具,借用砂粒、水作介質來琢磨玉石。
砣具出現的具體時間,在學術界里眾說紛紜。有人認為西周就有,又有人認為是從春秋就開始出現砣具了。但在業界,砣具使用的出現,比較有信服力的說法還是起源于春秋時期。
龍紋玉璜,春秋晚期偏早,陜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墓出土,長5.2,寬1.8,厚0.35公分
秦式玉器上的陰線痕跡,大量的遺留了春秋最初砣具加工痕跡。無論是精品還是普品都能看到春秋時期的砣具痕跡,紋飾上留存的陰線特征寬而平對稱,呈現明顯的入砣出砣狀態,中間寬兩頭窄。溝底形成解玉砂破碎狀,長陰線呈現高低起伏。
春秋治玉砣痕的5個特點
01
春秋玉器大量使用砣具,陰線里顯得干凈規整。砣具帶動解玉砂對玉器反復地碾磨,在放大鏡下會看到溝底溝邊,瑩潤細膩的顆粒和凹窩狀態,溝底形成解玉砂破碎狀,長陰線呈現高低起伏。
02
春秋玉器陰線的單砣痕要比戰漢的陰線寬且溝底平,陰線溝邊較挺拔。
03
春秋玉器陰線的接續方法是砣具最寬處相接,砣痕接續起來,陰線溝邊不會變化,不會像戰漢玉器,砣具發展成熟階段可以頭尾對接。
04
春秋玉器陰線溝底會有高低起伏變化,會有一定的規律性。器物整體陰線紋飾,接砣方式以及砣具大小寬深都不會有大的差別,略微會有不同,手工制玉難免的誤差,絕不是刻意為之,與現代仿春秋玉器陰線的誤差完全兩個概念。古人是想做到規矩精整的線條,受制于工具原因,現代仿古是為了誤差而誤差,所以當我們上手一件器物時候,不單單看一點,要看整體綜合確定真偽。
春秋玉器要比戰漢玉器的溝底規整許多,把春秋、戰漢兩個時代的陰線放大觀察,春秋的砣具要比戰漢的砣具要寬、鈍,但是陰線更為規整,一絲不茍,一砣接一砣的出來,不雜亂,規規矩矩的。這也是后人說春秋陰線是玉器工藝里的巔峰。
春秋玉器的陰線結合起來呈現的紋飾,無論是雙陰擠陽,還是曲折線、直線相同類型的線條,其砣具加工的方式幾乎高度一致。這個一致不是說一模一樣,是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察。
無論是粗工玉器還是精工玉器,都是那么一砣一砣出來的。開料,起稿,砣具,解玉砂,接續,陰線,修整,再精美的線條,再流暢的工藝,其所使用的工具是不會改變的,所留下的時代信息是一樣的。絕不會有變化,只是分了精工、粗工之分。如果有人拿了一件西周的玉器說:砣具多么多么流暢,不用說這肯定是脫離了時代背景,因為工具不能穿越。
鑒定有關技巧
先看陰線工藝從而確定工具,找到單獨的砣痕,就是鑒定的第一個點,然后再看其他的,一定不要著急,仔細耐心地觀察。看錯大部分都是由粗心大意造成的。
砣痕找到了,要看是不是符合春秋接砣工藝,砣的最寬處接續,下圖能清晰的看到接砣具痕,陰線極為規整,一條曲線陰線就形成了在春秋時期比較多見的陰線。
砣砣疊壓式碾壓,如果未經修整,溝底還會出現一種波光粼粼的視覺效果。那么這個線就有了比較典型的特征,比如:溝邊勻稱,幾乎很少起伏;寬深從頭到尾幾乎一致;拐彎處如果不精修,略有砣具歧出痕。
掃二維碼
關注我們
ps:文章屬于原創,歡迎轉發分享,若轉載或引用,請注明出處。
掃碼關注
公司網址:http://www.qishiguopai.com
電話:010-83066791
郵箱:qishiguopai@163.com
地址:北京東城區金魚池中街2號院4號樓1單元301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