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石說玉 | 古玉玉料之偽古作舊
2022/4/2 2:40:44
歷代不同的環境條件和典章制度,賦予了古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。在玉器發展史上,特別是南宋以降,金石學興起,研古之風熾盛,帶動了古玉文玩的考證與收藏,從而仿古玉層出不窮。至晚明,如高濂所見,仿古玉的研制技術已相當發達;盛清乾隆嗜古成癡,積極倡導碾制仿古玉,掀起一陣復古風,上自商周,下迄秦漢唐宋,無所不摹。清代藏家吳大瀓早已發現,如《古玉圖考》所云: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,而古玉真者不可辨。面對日新月異的偽古技術以及魚龍混雜的古玩市場而言,鑒定古玉難度極高,現就有限的篇幅,僅就玉料如何偽古作舊的相關認識,略抒淺見。
偽古玉料的選材
在建國后八九十年代,仿制古玉的技術已相當發達。仿制的對象以真古玉為標準品,常見的偽古玉有偽婦好墓玉、偽紅山玉、偽良渚玉、偽南越王墓玉、偽石家河玉。初期所仿古玉多以明、清件為主,因作工考究嚴謹,成品精美逼真;偽古玉的材質佳,歷經收藏者盤摩,色澤變化而溫潤,頗似古玉。因而在鑒識上,甚至被很多藏友誤認為是明清時代的真老玉。后來由于經濟繁榮,市場需求愈大,玉質縝密、潤透色白的新疆仔料日益鮮少,加上市場利益的驅逐,促使偽古玉的選材,轉向質地欠佳、硬度較低、潤度不足的玉材。
(一)新疆和闐玉
和田玉,中國四大名玉之一(其三為陜西藍田玉、遼寧岫玉和河南獨山玉)。傳統狹義范疇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,以和田子料為代表聞名于世;廣義的和田玉指軟玉(真玉)。和田玉雖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,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,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,而是一類產品的名稱。中國把透閃石成份占98%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玉,都在國標范圍內。
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,和田玉因產于昆侖山被稱為昆山之玉,以后又因位于于闐國境內而被稱為于闐玉。直到清光緒九年(1883年)設立和田直隸州時,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。
和田玉屬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巖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變質巖,內含透閃石、角閃石、陽起石等多礦物集合體,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,化學式為Ca2(Mg,Fe)5[Si8O22](OH)2,密度為2.95-3.17,摩氏硬度在6.0-6.5之間。
(二)青海白玉
青海白玉產于青海省格爾木市南面的阿爾金山,礦物成分為透閃石,色澤白度或媲美于新疆和闐白玉,唯硬度略遜于和闐玉(6.5 度)約0.2 度,細察其地狀稍呈泛黃色,且白度較易退化,但乍看下仍白透溫潤,故民間另稱為新疆白玉或祁連山玉,坊肆間常以青海白玉,冒充為新疆和闐白玉,為近幾年大量開發的玉材。
青海白玉的市價,約為新疆和闐白玉的四分之一。故選用青海白玉料,既可降低成本擴大競爭力,又因白潤討喜頗受歡迎。常見青海白玉仿古偽制成清代的爐、瓶或羅漢、觀音等大件的玉作,亦有仿宋、明代的小件,如牌飾、小璧、小環、魚蟲、動物等商品。青海白玉在仿古玉中,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(三)岫巖玉
俗稱新山玉,產于遼寧省岫巖縣,迄今仍為露天礦源,開采便利、產量豐碩。岫巖玉屬蛇紋石的礦物成分,硬度較低約3.5-5.5 度間,呈蠟狀光澤,玉質細膩,韌性良好,一般以黃青綠色為佳。河南省偽制的成品有璧、戈、璜、珮等古玉,大多依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件圖示仿作,因打磨平滑、制作精美,又因硬度低容易作色,器表常帶灰皮,乍看下不容易發現系岫巖玉料所作。知名的紅山玉器,其玉料來源首推就地取材的岫巖玉,加上紅山玉器史前的工藝簡易、造型樸拙、紋飾簡潔,所需的工藝技術難度不大,因此仿玉車間多以岫巖玉料仿造偽制紅山玉器,如蟬、燕、甲魚或臆測變形的面具等玉器。由于所用玉料古今相同,所以不易單憑玉料的材質鑒識紅山古玉,尚需借助其他方法,如工藝、型制、紋飾、沁色等多方面的考察俾來進行確認。也因岫巖玉料源源不絕,又易于染色作舊,如近年仿玉車間更仿制1 公尺以上的特大玉琮,并以化工加染紅、黃、黑色,顯然不倫不類。
(四)獨山玉
又名南陽玉,主要產地在河南省南陽市郊的獨山,為典型的山料,硬度6-6.5度,其料塊體大,產量亦豐,韌性也強,多呈半透明狀的油蠟光澤,有綠、紅、黃、白、紫、黑等色澤,尤以翠綠玉色著稱,素有「中國河南翡翠」之美名。由于獨山玉色彩豐富,硬度又高,恰可補岫巖玉料硬度不足的缺陷,因此1990年代初期,在盛行以岫巖玉仿古的同時,也利用獨山玉仿制偽古玉,如雙層玉璧、玉環等小件玉飾,唯因獨山玉脆性大較易裂斷,在制作過程中損耗率較高,而且所具蠟質光澤作色不易、也不美觀,致仿制的偽古玉較不多見。
(五)俄羅斯白玉
俄羅斯白玉產于西伯利亞東、西薩彥嶺間,礦物成份為透閃石,玉色有白色、青色、青白色,多夾雜有黑點和糖色,質量上高于青海白玉。由于玉質和白度色澤,與新疆和闐白玉最為接近,幾不相伯仲,故值高價昂,但經細察分辨,其潤澤總比和闐玉稍遜一籌。盡管如此,因質佳色白的條件,常利用來仿制明、清代較高檔的偽古玉,如子岡牌,或其他較精致的牌飾等。據載,近年俄羅斯白玉所仿制的偽古子岡玉牌,曾出現于大型的拍賣會上,當然其價值也因而水漲船高,故仿玉車間多譽稱俄羅斯白玉為偽古玉材上的天之驕子。
(六)馬料
甘肅馬銜山玉料,不亞于和田玉,主要成分幾乎與和田玉一致,透閃石成分低于和田玉,陽起石成分高于和田玉,硬度6.5略高于和田玉,顏色豐富,其中黃色的經常被誤認為東北河磨玉或者和田黃玉。
(七)韓料
韓料不是狹義和田玉,應該是廣義和田玉青玉山料。它的主產地是朝鮮半島南部的春川,產于當地的蛇紋巖中,多顯青黃色和棕色。脂粉不是很好。韓料的 化學成分與和田玉基本相似,硬度和密度接近和田玉,稍微小一點,硬度大概是5.5左右。韓料的鑒定結果和國內的一樣,也屬于和田玉(軟玉)。就如今的質量情況來說還屬于低檔原料。
仿古玉沁色做舊
沁色是指玉器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水土的侵蝕,使玉器本身的顏色發生一定的變化。主要沁色有紫/紅沁、綠沁、黃沁、白沁、青沁、黑沁、地中水銀沁、大坑水銀沁、小坑水銀沁、花沁等等。典型的沁色有雞骨白、水沁鈣化、朱砂沁、鐵銹沁、黑漆古、黃香沁/土沁、蝕斑、包漿等。沁色的形成因素相當復雜,先決條件即掩埋入土,受沁的過程系由外而內的沁入滲透。
玉石受沁可概分為主、客觀因素:主觀條件即玉質結構的優劣,因材質的不同,將形成受沁與色澤不同的變化。客觀條件即入土后的環境因素,諸如南澇北旱,或土壤內各類礦物質的屬性等地域性的差異;埋葬深度的深淺,直接或間接承受地下溫度、濕度、地熱、地壓的影響;在墓中玉件擺放的位置,如棺外或棺內、置于不同材質容器內或容器外、是否貼近于墓主身上或身外等因素,皆將影響玉質受沁的多寡。
大多數的藏家,咸認古玉受沁即入土的證據,抑或是時代的表征,故向來成為古玉收藏的特色之一。正因如此,偽古玉者樂此不疲,常藉當代化工技術等方法,加工浸染各種沁色以求近古逼真,類此人工沁色,即今行話所流行的作舊。要作舊的偽古玉,當首選材質欠佳,即石性較重的次玉,善用其綹裂、雜質及粗糙的質地,使人工沁色得以深入肌理,顯示出與古玉類似長年久埋的受沁的效果。
(一) 傳統作舊的方法
(1)拋光達到光潔烏亮時,將產品置于梅杏干水中熬煮若干時日,直到玉表上的雜質、裂紋及油脂皆腐蝕成不光不亮,或器表出現大小不同的坑洞時取出。(2)嗣在器表上涂抹血褐、地黃、紅土、炭黑、油煙后再經火煨烤,使器表的顏色浸入熱脹的毛孔,并滲到較深的肌理,遂取出將所余涂料擦拭干凈。
(3)再置于油鍋或蠟(融為油)鍋中浸泡,以使器表恢復油亮的光澤。
(4)為臻出土古玉的效果,再將成品埋入調好的土堆內,并經常澆水以增濕氣及酸性,歷經一年半載的浸蝕,乍看下更像受沁的古玉。
(5)有的商家為再仿傳世舊玉,遂用麥糠搓揉、以皮擦拭、或用手掌和臉皮磨蹭,使受浸的顏色不顯強烈鮮明,而呈柔和璀璨的色澤。
類此傳統作舊偽古的方式,大致盛行于清末以至新中國建國前,當今業界盡求速成量販,這種傳統偽古作舊法總需曠日費時,顯然不合時宜。
(二) 酸性作舊的技術
約1990 年代起,仿玉車間已普遍地藉由現代化工科學技術,大量地用于偽
古作舊的工序里,酸性作舊正是仿沁作色,用以偽古的主要方法。作舊前,需將產品先行打磨,一般多用細砂紙或金鋼石、油石打磨,使坎坷不平的器表磨平,嗣用布輪沾上三氧化二鈽,即能快速地將器表拋光;或另用一種混合金鋼砂、滑石粉、細鋸末(接:鋸木所留粉屑)等,與多件產品同置于特制的滾筒內,藉電力滾動使器表均勻地上光,此稱為滾光。酸性作舊的主要原料是氫氟酸、硝酸和硫酸。
(三) 堿性作舊的技術
堿性作舊亦稱為高壓作舊。前置作業即將產品先行完成打磨:(1)在需要作色的局部,用黃色的三氯化鐵,或用黑色的硫化汞涂上,然后依一定的比例,混合氫氧化鉀和碳酸鈉等化學原料,并加些豬油攪和均勻后,嗣將產品包裹在內,置放于不銹鋼制的封閉高壓筒內。(2)加壓的同時也加溫,壓力控制在80-120個大氣壓,溫度控制在160-200℃間,均用儀表操控,約需四天即可完成。(3)產品取出后,即用二氧化碳的熱風吹干,再用硫酸加以還原,器表就生成一層白色灰皮并帶有玻璃光澤,之前加色之局部,也自然地沁入所需的色澤。據稱,安徽蚌埠利用此法作舊的玉作,大多仿造戰國到漢代的玉器,其作品所呈現的皮殼和加色的色澤,都滲入較深的肌理,較不容易識別。
(四)火燒作舊的技術
待作舊的成品完成打磨后:
(1)全器涂上氫氧化鉀,再用石灰即氧化鈣予以包裹,嗣置放于細鋸末里小火悶燒,約二天時日即可燒出泛白色,稱之為雞骨白。
(2)若欲在器表上作出牛毛紋,在悶燒兩天后,因是時器物溫度約在300℃左右,取出的同時,用冷水激蕩僅數秒鐘,瞬間即因高溫驟冷并發出細裂痕,猶如牛毛,即俗稱的牛毛紋;倘置放在含有高錳酸鉀的冷水中激蕩一下,就會生成血紅色的牛毛紋。
(3)倘另需加著其他顏色,也一樣在300℃的高溫上涂加色料,以使色澤能及時浸入。
(4)產品經悶燒及著色過程完成后,所呈現的色澤顯得干澀死板,常需用細紗紙加點豬油,進行加工打磨出亮光以防識別,一般火燒作舊所仿對象,多為唐宋玉器較近古色。
綜上玉料偽古作舊的探索,不難理解,近年藉由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,使偽古玉的制作有如魔高一丈,致贗品當道、真假難辨,也因而更突顯古玉辨偽與鑒定的重要性。
【END】
ps : 文章屬于原創,歡迎大家轉發分享,若轉載或引用, 請注明出處。